第2618章 半成品和残次品_重生南非当警察
日读小说网 > 重生南非当警察 > 第2618章 半成品和残次品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618章 半成品和残次品

  冯·布劳恩的状况很糟糕,他的肩部和胳膊在转移途中因车祸骨折,受限于当时的情况,并没有得到及时治疗。

  在抵达阿尔卑斯山之后,负责团队安全的党卫军官穆勒为冯·布劳恩找到了医生,冯·布劳恩这才接受了手术。

  说起这事也算幸运,阿尔卑斯山是滑雪胜地,经常有人在滑雪时受伤,所以这里的医生对于治疗骨折还是很有心得的。

  虽然接受了治疗,但由于拖延的时间太长,恢复状况并不理想。

  冯·布劳恩不太担心自己的伤势,更担心的是团队的前途和命运。

  在进山之前,穆勒考虑到几千人的目标太大,要求冯·布劳恩将团队精简到500人,这样可以更有效的躲避盟军的轰炸和搜索。

  这让冯·布劳恩很为难。

  数千人的团队要精简到500人,那就意味着必须抛弃所有家属,以及不重要的团队成员,这让冯·布劳恩难以割舍。

  穆勒态度很坚决,他告诉冯·布劳恩,如果冯·布劳恩做不到,他就会以党卫军的方式处理这件事。

  冯·布劳恩妥协了,他精心挑选了500人,将剩余的三千多人,以及携带的所有资料都留在了哈茨山。

  这个决定是冯·布劳恩和瓦尔特·多恩贝格尔一起做出的。

  瓦尔特·多恩贝格尔是火箭研发基地的负责人,炮军中将,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炮兵部队服役,18年在法国被俘,19年被释放,此后一直在德国陆军服役,专攻弹道学。

  “现在的情况很不妙,柏林正在遭到俄罗斯军队的围攻,佩内明德也被占领了,幸好我们及时逃了出来。”瓦尔特是技术官员,并没有直接参与作战,所以不在盟军的清算名单上。

  当然盟军不追究瓦尔特的责任,并不意味着英国不追究。

  瓦尔特研究的A系列火箭,就是后来的V2。

  “逃到这里,我们又能做什么呢?”冯·布劳恩的胳膊上打着厚重的石膏,他身上还穿着棉衣,四月份的阿尔卑斯山依然寒冷。

  从36年进入佩内明德基地开始,冯·布劳恩的日常就是在研究中度过,离开研究所,冯·布劳恩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。

  “别担心,你前途远大,未来依然光明。”瓦尔特其实也很年轻,1895年出生刚满五十岁。

  冯·布劳恩更年轻,现在才33岁,他曾经是瓦尔特的助手,在佩内明德基地,冯·布劳恩担任技术部主任。

  “我现在最后悔的是,去年没有听你的话,将基地搬到挪威——”瓦尔特追悔莫及,德国进行核研究的很多重要设施都在挪威。

  和挪威相比,德国本土更危险,从40年开始就不断遭到盟军的轰炸,所以研究所才会搬到佩内明德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。

  冯·布劳恩就苦笑,他根本没想把研究所搬到挪威,而是尽可能远离德国本土,寻找投靠盟军的机会。

  冯·布劳恩跟小胡子不一样。

  小胡子这种人,命运是和德三帝国牢牢绑定的,一损俱损,一荣俱荣。

  冯·布劳恩是科学家,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。

  这里要划重点,“科学没有国界”这句话,最早出自法国化学家巴斯德,原话是“科学虽然没有国界,但学者却有自己的国家”。

  这句话巴斯德说过之后估计就忘了,却被美国发扬光大,打着“科学没有国界”的旗号全世界搜罗科学技术和人才,然后就给科技设置了国界。

  简单说就是技术落后时,科学就没有国界。

  技术领先时那就两说。

  法律?

  不重要,如果你需要可以给你现写。

  这就是美国对于科学的态度。

  冯·布劳恩还不够了解美国人,他也不是只联系了南部非洲,同时也在联系美国人和英国人,只可惜在美国人和英国人那里,冯·布劳恩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回馈。

  美国人所谓的回形针行动,执行的范围比较小,了解这件事的人不多。

  南部非洲搜集技术和人才,主要是通过布拉德办公室进行的。

  “能不能想办法为我们的研究人员增加一些营养,他们的情况很糟糕。”冯·布劳恩很担心研究人员的健康状况。

  现在的阿尔卑斯山,开发程度远不及物质生活条件极其发达的21世纪,山里的生活还是很糟糕的。

  德国人对于这帮科学家还是很重视的,在佩内明德基地,研究人员们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,无需为生活担心。

  进入阿尔卑斯山之后,别说研究,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,研究人员们因为常年工作在实验室,本来身体就不太好,大多数都处于亚健康状态,现在突遭巨变,进山没多长时间,已经病倒了十几个。

  更要命的是,山里不仅缺乏生活保障,同时还缺医少药,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,那么或许不用多长时间,团队就会彻底解散。

  “我已经跟穆勒上校说过这个问题,不过穆勒上校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。”瓦尔特也没办法,总不能让保护他们的党卫军官兵都打猎吧。

  说是保护,其实就是监视。

  躲在山里等死不是冯·布劳恩的习惯,他迫切想要回到实验室,只有在那里,他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。

  晚上在冯·布劳恩居住的房间里,聚集了三十多位科学家,他们是这个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。

  冯·布劳恩居住的地方是一个村庄,说是村庄,其实只有十几户人家,无法容纳所有团队成员,所以冯·布劳恩他们这500人,被迫分散到附近的几个村庄里。

  这也造成负责“保护”他们的党卫军严重分散,力量不足,所以就给了冯·布劳恩机会。

  冯·布劳恩作为团队带头人,拥有整个团队唯一的一部收音机,每天晚上,团队核心成员都会准时来到冯·布劳恩的房间内听收音机,这也是他们了解局势的唯一渠道。

  “南部非洲远征军在易北河和俄罗斯军队顺利会师,战争即将结束,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,柏林正处于盟军的重重包围中,同盟国领导人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声明,敦促德国和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——”

  受山间地形干扰,收音机里传出来的声音断断续续,围着收音机的人们,心情也随着电波忽上忽下。

  “南部非洲远征军的随军记者在汉堡,对来自维尔西茨的马格努斯先生进行了采访,马格努斯先生呼吁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主动站出来,为结束这场战争贡献自己的努力——”

  新闻里的一则采访引起了冯·布劳恩的注意。

  维尔西茨是冯·布劳恩的家乡,马格努斯这个名字冯·布劳恩就更熟悉了,这也是他全名的一部分。

  “太棒了,马格努斯已经和南部非洲人取得联系,我们有机会离开这里了——”冯·布劳恩很兴奋,这是属于他的曙光。

  “我们要去南部非洲了吗?”

  “那些监视我们的军人怎么办?”

  “我总觉得南部非洲不如美国,在美国我们会受到更大的重视。”

  团队核心成员们七嘴八舌,既有对未来的向往,也有担忧。

  这也正常,不管南部非洲还是美国,对于这些德国科研人员们来说都是陌生的。

  当然相对来说,他们对于南部非洲会更熟悉一些。

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南部非洲在德国已经完成了一轮搜刮,很多德国科研人才移民南部非洲。

  这部分移民南部非洲的德国人,和德国国内的朋友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,毕竟所谓科技圈其实也就这么大。

  通过来往的书信,以及报刊杂志的报道,德国人对于南部非洲其实是很了解的。

  尤其南部非洲各级联邦政府对科技研发的重视程度,也让德国国内的科研人员羡慕不已。

  重视了,才会给与足够的支持力度。

  德国也不是不重视,关键在于跟南部非洲相比,德国国内的资源太少,给与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就不太足。

 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,德国开始研究原子弹的时间,跟南部非洲差不多。

  那为什么进度却差了这么多?

  南部非洲的原子弹都能应用到战场上了,德国却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。

  究其根本,原因不在于德国人技术不行,也不是小胡子的支持力度不够,而是德国缺少进行研究所必需的原材料,也就是手头没矿。

  研究原子弹,没有原材料你还研究个嘚啊。

  说到矿产资源,南部非洲认第二的话,没有其他国家敢认第一。

  就算南部非洲没有,南部非洲也不缺。

  就是有这个底气!

  “美国有的,南部非洲都有——美国没有的,南部非洲也有!”冯·布劳恩用一句话终结讨论。

  作为一个德国人,冯·布劳恩有足够讨厌美国的理由。

  两次世界大战,美国干得那些个事,实在是太让人恶心了。

  之前冯·布劳恩在南部非洲和美国之间摇摆不定,那是没得选,待价而沽。

  现在既然马格努斯已经和南部非洲取得联系,那么冯·布劳恩也就不再犹豫,否则搞不好好处捞不到,还会有杀身之祸。

  真当南部非洲人都是救世主呢。

  “比利,你明天下山,看看能否和南部非洲人取得联系。”如果可以,冯·布劳恩很想自己去,可惜情况不允许,肩膀和胳膊还打着石膏呢。

  “好的——”比利时冯·布劳恩最信任的助手,很聪明机灵的年轻人。

  “我需要两个人帮我。”比利需要人帮他摆脱守卫。

  这点事不难,能当科学家的脑袋没一个笨蛋,每一个都聪明绝顶。

  转天一大早,比利在同伴的帮助下,骑着一辆自行车下了山。

  此时战争还没有结束,山外就有盟军驻守,不仅有南部非洲远征军,同时还有美军。

  比利刚出山,就遇到一支美国人的巡逻队。

  巡逻队惯例对比利进行盘查。

  比利的英语不错,顺利应付了美军的盘查,继续寻找南部非洲远征军。

  也不难,远征军的三色旗,跟美国人的星条旗差别巨大,很快比利就找到目标。

  “布劳恩博士在哪里?”接待比利的远征军军官很激动,一开口比利就知道自己找对了。

  “布劳恩博士的情况不太好,他的肩部和胳膊粉碎性骨折,刚刚接受了治疗——”比利刚开口就被打断。

  “这些情况我们路上慢慢说——”军官带着比利上了一辆装甲指挥车,带着一支车队迅速出发。

  真的是车队,摩托车打头,装甲车十几辆,后面还跟着坐满步兵的卡车。

  比利注意到,车队最后方还有几辆救护车,这让比利很高兴。

  进山的路很不好走,这时候的交通远没有后世发达,山里没有公路,还好有一条用石子铺成的便道,装甲车凭借强大的越野能力,勉强穿行。

  “我们一共有500人,还有三千多人被迫留在哈茨山,哈茨山还有我们携带的所有研究资料,都埋在一个煤矿里。”比利知无不言,投降就得有投降的样子。

  “德军的数量有多少?”马尔利少校更关心团队的安全状况。

  资料什么的,对南部非洲来说不重要,远征军甚至对V2火箭的实物,都没有多大兴趣。

  德军撤离佩内明德基地的时候,将整个基地全部破坏,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。

  南部非洲远征军在了解到冯·布劳恩团队已经从佩内明德撤离后,就对佩内明德失去了兴趣。

  俄罗斯人锲而不舍,几乎将佩内明德地翻三尺。

  还别说,真让俄罗斯人找到了一些东西。

  德国人在研发V2火箭的过程中,有过一些半成品和残次品,这些东西都被丢弃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,无人问津,甚至连看守都没有。

  德国人破坏佩内明德基地的时候,忽略了这些半成品和残次品,于是这些东西就被俄罗斯人找到。

  俄罗斯人如获至宝,将这些半成品和残次品运回俄罗斯,试图从中得到V2火箭的秘密。

  南部非洲不需要,因为手里有更好的。

  德国人的技术还是不够好,英国就有没有爆炸的V2火箭,南部非洲相关人员,早就知道了V2火箭的秘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ridu8.com。日读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ridu8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