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五章战事对南京的刺激_大明公务员
日读小说网 > 大明公务员 > 第九十五章战事对南京的刺激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九十五章战事对南京的刺激

  第九十五章战事对南京的刺激

  方孝孺的话,都不是推托之言。

  而是事实。

  火铳生产地在北方,不在太平铁厂,并不是何夕有意为之,纯粹是因为重视与不重视。

  太平铁厂是何夕创建的,当初就是为了生产甲胄,以及一系列冷兵器。何夕虽然也打造出一些火器,但是总体上来说,很是粗糙。何夕自己都看不过眼。

  之所以如此,一方面是当时技术的确有很多问题,生产出来的火器也很成问题。另外一方面就是大明天下太平,用现在的武器,对周边国家都有压制性的优势了。弄一些火器,来对付谁啊?

  没有必要性。其他人都不重视。

  光靠何夕一个人吆喝,也不行啊。

  所以,何夕创建太平铁厂之后,很长一段时间,太平铁厂除却沉重的城头重炮之外,并没有大规模生产火器。

  倒是有一个火器的研究机构,在葛天工的领导之下研究火器。

  而这个研究机构,在后来被何夕连锅端,带到了辽东,在辽东繁衍出来庞大的火器生产机构。当然了,之前大明是一体的。辽东北京有了技术进步,一般都会告诉太平铁厂与太平工理学院的。

 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洪武二十五年。

  甚至洪武二十五年之后,这样的交流还有的。只是何夕有意地遮掩了几项技术而已。

  当然了,葛天工作为何夕最看重的科学家的时候,他与太平铁厂这边交流最频繁,无他,葛天工就出身南方,与这些工匠联系密切。而张宗德上位之后。就不一样了。

  张宗德出身辽东,与南边这些工匠没有什么关系。

  而且大明总体上对技术其实并不是很热心的。这种技术交流,其实有何夕在背后的推动,在洪武二十五年后,何夕根本没有做什么小动作,只是降低这种背后推动,再加上张宗德换了葛天工,双方关系疏远。渐渐不联系也是正常。

  毕竟,这本身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交流模式。

  而今太平铁厂生产火铳的体系,或许落后于北京,但也不至于不能生产。是有技术储备的。但是将打造冷兵器的作坊,改成打造成火铳的作坊,即便是原本成熟的技术方案,难度不下于重新修建一座作坊。

  而南京方面,说起来人才济济,但是能承担这样繁重的事务的人。方孝孺一时间找不出来。

  火炮的问题也是同样的问题。

  大明对科研从来是不重视的。不,应该说大明除却何夕之外,根本没有所谓科研的概念。所有科研的组织,是跟随何夕的移动而移动的。南京方面并不是没有人才。毕竟太平工理书院,现在还在正常招生,也培养出一批人才。

  但是根本没有人组织起来,对一个项目进行攻关。

  比如,傅友德提出的行军炮。

  对于方孝孺来说,这事情也很难办。

  至于硝石,大明不是不产硝石,只是大明产硝石的地方。

  大明产硝石的都在北方,特别是西北。而大明火药生产重点却在东南,无他,是因为而今大明重心就在东南。火器的作用,不用何夕提醒大明朝廷就知道。

  故而南京本来生产大量火药供应军需,虽然不是不让地方上生产。但是重点却是南京,这也是为了保证制衡。

  而朱元璋知道未来是火器时代之后,对火药生产更加看重了。

  不客气地说,除却北京之外,南京是火药最大生产中心,甚至在开战之前,北京都比不上南京。北京是军事重点,有供应边军火药的重任,故而也有火药厂。

  但毕竟比不上南京。

  问题就来了,从北方,从西北运输硝石到南京,花费太大了。特别是在开海之后,大明发现有另外一个硝石产地,虽然看上去很远,但实际上很近,那就是东洋,确切的说,是日本,琉球。

  只是而今日本乱起,硝石供应很成问题。

  毕竟,傅友德要的火药数量,不是之前的几倍,而是几十倍。

  傅友德只能确定将来火药消耗数量将有非常非常多,至于多多少?傅友德也不知道,只能说是多多益善。而且傅友德本身,就给朝廷难题的想法,毕竟朱允炆也给他难题了。

  他总要给自己争取一下。

  日本硝石不要指望了。如此一来,总体硝石产量是在消减的。而需求一下子多了这么多。朝廷一时间能够供应上来才是怪事。

  方孝孺细细将其中问题一一道明。朱允炆说道:“难道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吗?”

  方孝孺说道:“硝石倒是有解决办法,臣想办法与琉球商议,或者干脆派兵去琉球,加大硝石生产。倒也是能够供应上来。只是需要时间。但是其他两件事情,也不是不能解决的。但是缺人。”

  朱允炆说道:“怎么说?”

  方孝孺说道:“开战之初,臣就去过太平铁厂。太平铁厂与太平工理人心惶惶,但是各种技术之先进,却是大明仅有的。欲求兵器之利,必须在太平铁厂。只是太平铁厂这一段时间,问题多多,最大的问题是,派过去主持的人。根本不懂其中奥秘,指挥捞钱,对于其他的事情,乱下命令。做不出来,就横加指责。这些天,太平铁厂的工匠,逃亡日多。官员加以私刑。如果再不处置,恐怕将来想用的事情,就不能用了。”

  丁显在一侧,看重方孝孺。嘴角似乎微微勾起,怎么看都有一丝嘲笑的意思。

  丁显有这样的表情,一点也不奇怪。

  因为朱允炆登基,本质上是对朱元璋当政时期一系列政策的反动。

  其实最大的反动,就是土地上。

  只是朱允炆登基以来,忙于稳定自己的地位,他根本不知道,一直到洪武二十七年的全国耕地总额,他在登基之后,已经开始下滑了。这不是一个人在做。而是很多人都在做。

  朱元璋费劲一切手段,将大明的耕地清丈出来。得罪了不知道多少人。他们对朱元璋恨之入骨,却不敢乱动,而今还仅仅是试探。想办法将已经清丈出来的土地再次变成隐田。如果朝廷不加以阻止的话,数年之后,一场的疯狂的洗劫就会开始了。

  历史上就是这样的。洪武年间的耕地到了弘治年间仅仅剩下一半了。

  不过,这仅仅是暗潮而已。方孝孺或许有所察觉,但是方孝孺不能动,因为这些人是方孝孺的根基,他只能希望下面人做得不要太过分。太过分了,方孝孺是会出手阻止的。但是不会翻到台面上的。

  而太平铁厂也是如此。

  何夕制定的章程之中,已经何夕拟定大明律之中,都已经删除了匠户这个名词。也就是说太平铁厂之中的百姓,他们不是为朝廷服役的工匠,而是做工的百姓,不是奴隶,拥有人身自由。

  不想干了。走就行了。

  怎么能说逃亡的。

  而太平铁厂的官员,他们仅仅是经营工厂,并没有对工人处于刑罚的权力,他们可以开除工人,可以罚没所有工资奖金,但是对工人用刑是不可以的。

  但是方孝孺上台,他本意是对何夕很多恶政下手,君君臣臣,父父子子的秩序是不能动摇的。但是对于一些善政,方孝孺也是想要保留的。比如太平铁厂。

  太平铁厂的存在,给大明朝廷省了多少银子,带来多少利益,这都是能从朝廷账册上看得见的。方孝孺是想要保留下来,并且让给他们运作下来。

  只是,很多事情,一旦开始,就不受控制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ridu8.com。日读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ridu8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